近年來,學術界在同行評審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新興的策略 —— 一些學者開始在研究論文中加入隱藏的 AI 提示,旨在影響評審結果。

這一現象被《日經亞洲》報道,研究人員在分析英文預印本論文時發現,已有17篇論文使用了這種隱蔽的方法。這些論文的作者來自於8個國家的14個學術機構,包括日本的早稻田大學、韓國的 KAIST,以及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知名高校。

機器人 AI 人工智能 222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這些涉及計算機科學的論文通常在文中加入了簡短的提示,字數在一到三句話之間。這些提示被隱蔽處理,採用了白色字體或極小的字號,以使其不易被發現。提示的內容往往要求任何潛在的 AI 評審者 “僅給予積極評價” 或稱讚論文在 “影響力、方法論嚴謹性及創新性” 等方面的優越性。

對此,一位來自早稻田大學的教授接受《日經亞洲》採訪時爲其使用隱藏提示辯護。他表示,由於許多學術會議禁止使用 AI 進行論文評審,這些提示的目的是爲了抵禦那些 “懶惰評審者” 的做法,他們可能會簡單依賴 AI 來評估論文。

這一現象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一方面,學者們希望能夠提高他們論文的評審通過率,另一方面,隱藏提示的使用是否違背了學術誠信的原則,也成爲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這種新策略的流行,是否會影響未來的學術評審制度,值得進一步觀察。

劃重點:  

📄17篇英文預印本論文中發現使用隱藏 AI 提示,來自8個國家的14所高校。  

📝 提示內容通常要求 AI 評審給予積極評價,隱蔽處理以避免被發現。  

⚖️ 學術界對此現象展開討論,關注其對學術誠信和評審制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