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發佈了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如 ChatGPT)進行寫作任務可能導致大腦活躍度降低。該研究標題爲《你在使用 ChatGPT 時的大腦:使用 AI 助手進行論文寫作任務時的認知債務累積》。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爲三組進行實驗:一組僅使用自己的大腦,另一組使用搜索引擎,最後一組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例如 ChatGPT。通過腦電圖(EEG)技術,研究者測量了參與者在寫作任務中的大腦活動,觀察神經元的激活情況。同時,研究人員還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了參與者的論文,並對其進行評估,評判其記憶回憶能力。

參與者在四次實驗中被調換到不同組別,以探討不同寫作模式對其大腦活動、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回憶測試的影響。研究發現,各組參與者的神經連接模式明顯不同,反映出不同的認知策略。使用 AI 工具的參與者在腦電活動和其他測試中的表現相對較差。

研究指出,隨着 AI 工具使用的增加,腦部活動逐漸減少。結果顯示,單靠思考的組別在神經網絡方面展現出最強的連接,而使用搜索引擎的組別表現居中,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的組別則表現最弱。研究者強調,LLM 組的參與者在寫完論文後無法準確引用剛剛撰寫的內容。

此外,英語教師們表示,使用 AI 寫的論文在語言和結構上近乎完美,但卻缺乏個人色彩,顯得 “靈魂缺失”。綜上所述,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使用 AI 寫作工具會對大腦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社會正在朝着人工智能通用智能(AGI)或超智能的方向發展,人工神經網絡可能幫助我們解決重大科學和工程挑戰,但目前依賴這些 AI 工具或許正在損害個體的腦功能。

劃重點:

🧠 研究顯示,使用 AI 工具寫作導致大腦活動顯著減少。

📉 使用 AI 的參與者在記憶回憶能力和寫作表現上落後於不使用 AI 的參與者。

📝 教師們認爲 AI 生成的論文缺乏個人情感和深度,表現出 “靈魂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