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銀行業在數字化型中面臨的挑戰與壓力日益加大,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將大模型技術融入到核心業務中,而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聊天機器人應用上。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國內一些主要銀行在科技投入和大模型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同時也顯露出投入的分化趨勢。

根據鈦媒體 App 對十家主要銀行的分析,包括六大國有銀行及幾家股份制銀行,發現其中六家銀行的科技投入出現了縮減。例如,建設銀行的科技投入爲244.33億元,同比減少2.36%;招商銀行則減少了5.49%,降至133.5億元。這些銀行在縮減科技預算的同時,依然在大模型應用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工商銀行在智能客服、風控、報告生成等領域應用大模型的場景已超過200個,且調用頻次達到了10億次以上。

圖表1.jpg

在效率提升和業務賦能的雙重驅動下,大模型的應用正在逐步深化。例如,平安銀行推出的 “慧小喵” 審計大模型,專注於審計流程,並因其創新性獲得了工信部獎項。而建設銀行的 “授信審批金融大模型財務分析” 則直接與信貸業務緊密相關,這些應用的專業化和針對性使得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更加具有競爭力。

圖表2.jpg

此外,銀行也開始重視技術平臺的建設。建設銀行打造了一個統一的 “企業級金融大模型應用體系”,旨在提升整個集團的技術底座。同時,郵儲銀行強調 “全棧自主可控”,覆蓋了從底層算力到頂層應用的全方位控制,這一趨勢在業內引起了關注。

圖表3.jpg

儘管行業整體科技投入呈現出分化的趨勢,一些銀行在增資科技方面依然表現突出,如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科技預算均有所增長。總體來看,科技人員的數量在十家銀行中保持了增長,顯示出銀行在科技人才方面的重視程度正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