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情感識別技術在科技行業中逐漸嶄露頭角。許多技術公司推出了 AI 驅動的情感識別軟件,聲稱能夠通過生物數據來判斷一個人的情感狀態,包括快樂、悲傷、憤怒和沮喪。然而,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這些技術的可靠性並不如宣傳的那樣。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根據最新的研究,情感識別技術面臨着嚴重的科學有效性問題。許多公司聲稱這些系統是客觀的,根植於科學的方法,但實際上,它們往往依賴於一些過時的理論。這些理論認爲情感是可以被量化並且在全球範圍內都有相同的表現形式,但實際上,情感的表達受到文化、環境和個體差異的深刻影響。例如,人的皮膚溼度可能在憤怒時上升、下降或保持不變,這使得單一的生物指標無法準確判斷情感。
與此同時,這些情感識別技術也帶來了法律和社會風險,尤其是在職場中。根據歐盟的新規,除非出於醫療或安全原因,否則禁止在工作場所使用情感推斷的 AI 系統。而在澳大利亞,這方面的監管尚未跟上步伐。雖然一些公司曾嘗試在招聘中使用面部情感分析,但這些技術的有效性和倫理性引發了廣泛的質疑。
此外,情感識別技術還存在潛在的偏見問題。這些系統在識別情感時,可能對不同種族、性別和殘疾人羣表現出歧視。例如,某些研究表明,情感識別系統在別黑人面孔時往往更傾向於認爲他們生氣,儘管雙方表現出的微笑程度相同。
儘管技術公司承認情感識別存在偏見的問題,但他們強調偏見主要源於用於訓練這些系統的數據集。針對這一問題,inTruth Technologies 表示將致力於使用多樣化和包容性的數據集來減少偏見。
公衆對情感識別技術的看法並不樂觀。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12.9% 的澳大利亞成年人支持在職場中使用基於面部的情感識別技術,許多人認爲這是一種侵犯隱私的行爲。
劃重點:
🌐 全球市場正在迅速增長,但情感識別技術的科學依據受到質疑。
⚖️ 歐盟已禁止在職場使用情感推斷的 AI 系統,澳大利亞則亟需制定相關法規。
🤖 大衆普遍對情感識別技術持負面態度,認爲其侵犯隱私且存在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