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國家醫保局表示已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首次列入立項指南,在放射檢查、超聲檢查、康復類項目中設立 “人工智能輔助” 擴展項,且不額外增加患者負擔,這一舉措爲 AI 輔助技術的臨牀應用掃清了障礙。
2024年年初,“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相關行動進展迅速。國家發改委強調其對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北京等多地出臺行動計劃,推動千行百業智能化轉型。“人工智能+工業”方面,東莞借其升級,AI “質檢員” 保障產品質量。“人工智能+交通運輸”方面,智能交通管理及自動駕駛技術不斷推進,有望改變出行、提升效率,另有金融、醫療、教育等,這些實例在多產業的積極作用,正有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註冊量逐年增加,並分別於2020年、2023年首次突破20萬家、50萬家。企業存量方面,我國現存193.1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行業分佈上,現代科技服務業合計佔比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