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上海舉辦的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上,來自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數百位代表就AI的發展方向和應用落地展開了深入討論。與會專家們普遍認爲,當前AI發展的重點已從理論研究轉向實際應用,如何讓AI技術在各行各業產生實際價值成爲關注焦點。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AI應用落地成爲核心議題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指出,AI時代不應陷入"超級應用陷阱",而應關注能爲產業帶來增益的"超級能幹"的應用。他特別看好智能體作爲AI應用方向,認爲搜索將成爲智能體分發的最大入口。
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認爲,通用大模型落地嚴謹產業面臨三大難題:領域知識缺乏、複雜決策難以勝任、對話交互不等於有效協同。他提出通過專業智能體的深度連接來破解這些難題,預計AI將像互聯網一樣帶來服務的代際升級。
商湯科技CEO徐立強調,應用是推動AI進入"超級時刻"的關鍵。他指出推動AI廣泛應用需要突破三個方面:高質量數據、流暢的交互和可控性。
大模型發展方向
智譜AI CEO張鵬認爲大模型的核心突破口在於多模態能力,這將使AI更接近人類在現實世界中解決問題的方式。MiniMax創始人閆俊傑則強調,提高模型正確率是應用落地的關鍵,目標是將錯誤率從目前的30%-40%降至個位數。
關於開源模型,李彥宏表示開源模型在特定場景如學術研究有價值,但不適用於大多數應用場景。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閉源模型更具優勢。
AI安全與倫理問題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周伯文指出,目前對AI安全的投入遠落後於對AI性能的投入,僅有1%的資源投入到對齊或安全考量上。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認爲AI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網絡風險擴大、潛在的社會結構顛覆、以及存在風險。他強調需要在控制AI和不破壞其潛力之間尋求平衡。
產業變革與機遇
華爲雲CEO張平安強調,AI創新離不開算力基礎設施的創新,特別是將端側硬件AI算力需求釋放到雲端。
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預測,將20%的生成式AI工作負載轉移到終端側,到2028年可節省160億美元的計算資源成本。他認爲終端與雲端的緊密結合將推動生成式AI規模化擴展。
關於AI帶來的機遇,阿里雲創始人王堅表示,雖然大企業在AI發展中可能更有優勢,但這並不意味着寬容。新的大公司必然會出現,一些現有大公司也可能通過AI重生。
本次大會反映出AI行業正從理論研究向實際應用轉變,如何有效落地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安全、倫理等問題也受到重視,業界正在努力在AI發展與風險控制間尋求平衡。